“创新”是《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五大词汇之一。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到“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再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企业是市场中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企业”也同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大词汇之一。“创新”与“企业”紧密相连。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创新型材料企业的典范,这些年是如何创新的?有哪些创新成果?又有哪些创新的经验?两会期间,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接受了企业观察报专访。相关报道在头版刊发,下面就跟随小料一起去看看吧!

开局“十四五”

周育先详解中国建材创新驱动新样本

文 / 企业观察报记者 张郁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育先

创新是中国建材集团的突出特点和重要优势。创新驱动让这家企业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依然动力十足、增长强劲,全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达700亿元,净利润、薪酬、利息、税费合计社会贡献875亿元。

对于中国建材创新的秘诀,周育先介绍:“实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使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这是中国建材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国资委加快企业数字化发展调研座谈会在中国建材召开,对“我找车”物流平台给予充分肯定

科技创新:

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对于中国建材集团来说,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拥有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13500项有效专利,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工业大奖。2020年中国建材完成国资委9项科技方面攻关任务年度目标,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启动2个重大专项,制定发布3项国际标准,国家级水泥技术中心全面封顶,在国家科技奖、中国专利奖、中国工业大奖、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方面获得一批重大科技奖励与荣誉,切实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获得感。

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中国建材集团成功实现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工业化生产,西宁碳纤维项目首条线一次性试产成功,突破85米、86米长全玻纤海上风电叶片,全球第三家用热等静压烧结技术自主研发生产氮化硅陶瓷轴承球,成功生产出中国首片8.5代大屏幕TFT玻璃后市场导入顺利,自主研发的低热特种水泥成功用于乌东德水电站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

中国建材集团创新驱动实现新材料业务蓬勃发展

对于拥有创新基因的中国建材集团,周育先介绍了布局2021年科技创新的三件事:

第一件是勇担国家责任,加快攻克重要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中国建材是央企,承担国家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周育先举例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了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里面就有中国建材总院的1名科学家和3件新材料产品,包括耐辐照滤紫外石英玻璃、高纯耐辐照石英玻璃以及以该技术开发的光掩膜石英玻璃。我们还为嫦娥五号探月工程配套了贮箱支架和发动机支架,这次没有展出。”

第二件是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还要创造好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国家责任。”中国建材将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助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尤其是推动新材料业务提高良品率、加速市场导入、提高产出规模。“我们的高性能碳纤维、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锂电池隔膜、氮化硅陶瓷、低介电超细电子纱等都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周育先说。

第三件是进一步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周育先强调,最近我们在研究成果分类激励办法,要在过去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务等领域A类、B类创新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形成使创新成为材料投资集团长期盈利的坚强支撑的商业模式,并使之越来越清晰。比如“与主业关联不强的C类成果的激励办法,中材高新人工晶体院尝试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机制,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山东济南启动建设专精的人工晶体双创基地,目前吸引和孵化20余家企业,大幅提升了技术转移的质量,缩短了转移周期,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创造更大财富。”

机制创新:

产业投资遵从做产业的逻辑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建材领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国建材集团提出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具体要如何转?转成什么样?中国建材集团一直在实践中探索。

“2020年,我们改革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试点工作,确立了‘4335’指导原则,梳理确定了二级企业的战略和主业,探索通过派出董监事实施股权管理。”周育先说,“第二就是启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链接:

中国建材集团“4335”指导原则

“4”,树立四个理念,即管好股权的理念、深化改革的理念、创新驱动的理念、市场化的理念;

“3”,建立三个闭环体系,即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闭环体系、投前投中投后的投资管理闭环体系、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管理闭环体系;

“3”,实现三个转变,即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转变、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转变;

“5”,打造“五力”企业,即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中国建材集团总部“4335”指导原则

“4”,树立四个理念,即管好股权的理念、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实施股权管理的理念、通过派出董监事实现股权管理的理念、资本流动和收益收缴的理念;

“3”,建立三个闭环体系,即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闭环体系、投前投中投后的投资管理闭环体系、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管理闭环体系;

“3”,三个继续坚决坚持,即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市场化的原则;

“5”,明确总部五大功能定位,即战略引领、资源配置、资本运作、风险防控、党的建设。

对于2021年工作的部署,周育先强调,要继续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建立市场化、差异化、精准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材料产业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

专家认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具有鲜明的产业带动功能,需要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侧重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作用,解决国民经济的布局结构调整。

作为建材领域的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自然要担负起促进材料产业长远发展的责任。

然而,在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品创新过程中,周育先感到,一个产品研发成功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时间。要培育成盈利的产业,不仅周期长,而且存在技术、产品被替代的风险;即便规模做大,如果产品成本无法降低,仍然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科技研发充满了各种未知的风险,传统的政府或企业投资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需求,因此周育先提出了引入风险资本搞研发,打造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平台的新理念。

他说,一个项目的培育,要经历萌芽、成长、成熟等阶段,一项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要经过业界所说的“死亡之谷”。在项目产业化的早期,可以吸引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参与进来,这样既募集到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又分散了项目失败的风险。

当项目产业化的中期或相对成熟期时,再“买”回来。虽然这时候要更贵一点,但“是更在乎产业的可持续长期发展”。他认为,这才是产业投资公司的运营逻辑。相反,如果以PE、VC投资人的逻辑去做产业投资,逻辑就颠倒了,一定程度上也会遏制科技创新的路径。

打好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除了创新投资逻辑,关键还要靠人才。而如何“用好”人才,中国建材也有自己的实践。

周育先曾在2020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表示,要在制度上通过精神+物质的双重激励,为企业家干事创业提供强大支撑。这里的“制度”就是2020年中国建材集团出台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指导意见,汇集了国务院出台的各种激励政策和相关文件,形成中长期激励制度工具箱,明确了5大类8种激励工具,建立了多层次、系统化的正向激励体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激励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周育先提醒,建立真正有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还要打通现有的两个关节。一是企业本身法人治理结构需要健全、规范,比如有些企业目前还没有董事会,就无法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无法满足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推动中长期激励措施,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二是要真正建立起“三能”机制,即岗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否则企业改革发展就缺乏动力,谈不上激励。

商业模式创新:

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并行

中国建材集团大力建设绿色智能工厂,

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很重要。”周育先在访谈中还强调,“中国建材的创新不只是新材料的创新,基础建材水泥也一定要用创新去不断提升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势不可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

在创新实践中,中国建材一直坚持“互联网+”思维,应用新技术,助推基础建材和新材料产业向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期间,中国建材用工业互联网向全球彰显了行业龙头的技术与实力,深深震撼了世界同行。年初法国一家著名水泥公司更新升级一条运营60多年的水泥生产线。中国建材派出的是无人机,以激光扫描采集结构数据,生成点云模型,传回北京,然后进行三维设计;工厂安装也做到了现场施工和智能模拟的高度一致。最后交付给法方的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周育先还举了两个例子:在槐坎南方建了一座绿色环保的智能化水泥工厂,整条线有1万多个监测点,包括能源、温度、安全、排放等各方面的传感监测,汇总成了整个云平台的自动化控制;在浙江桐乡建设了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基地,实现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引入157项创新应用与技术,成功打造了联网率达98.6%的工业4.0智能工厂。

但中国建材集团并没有止步于此,不仅要推动产业数字化,而且要实现数字产业化。2月2日,在国资委组织召开的企业数字化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翁杰明副主任对中国建材“我找车”物流平台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探索出了较好的数字化商业模式雏形,与央企现有物流体系互补性强,实现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体系联通,做到了产业链、物流链、资金链的三链结合”。“我找车”项目为中国建材数字产业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宁夏建材打造了“我找车”物流平台,给困境中的货车司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改变了货车司机传统的面对面接单方式。司机注册登记之后,可以非常方便地就近找到业务。平台免费为司机提供便利,受到了广大司机的欢迎。仅凭口口相传,注册量已超过38万人。

同时,这一平台使每年有近20亿吨货物运输需求的中国建材集团内部物流更加通畅,成本大幅下降。

据鲁南中联统计,此举可使每吨水泥运输成本下降2至5元。集团每年生产4亿吨水泥,如果每吨水泥降低3元运输成本,就会带来12亿元的纯利润。加上玻纤、玻璃、石膏板等大宗产品,总体上能为集团降低成本20亿元,也意味着能带来接近10%的纯利润增长。

借助技术手段,平台还可以通过车上的卫星定位获取车辆实时信息,如果停车超过15分钟,就会触发报警,“串货”现象得以完全杜绝。

平台通过集中采购油品、配件、保险等汽车用品,既降低了司机的成本,也实现了平台的自给自足。

在周育先看来,集团内部有不少业务具有巨大的协同创新空间,如协同采购、研发、国际化等,都可以促使成本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协同过程中形成的大数据,也将被深度挖掘,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字产业化。

“我找车”是集团大力推进业务协同、水泥+互联网的一个侧影,也符合集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理念,具有很好的成长空间。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要求该平台要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探索“双百企业”改革和数字化发展的新经验。

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中国建材集团一直在寻找创新的突破方向。周育先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集团要全力以赴,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强化党建等方面加大力度,起好步,开好局,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