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部署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国建材集团作为我国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围绕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有着怎样的战略布局和工作部署,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标杆意义。中国建材报记者对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进行了深度专访,系统了解这家行业龙头企业过去一年的成绩、今年的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和“十四五”的规划。
中国建材集团:
以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坚实地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访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育先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取得的两项重大突破引人关注:一是加快攻克重要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在国产CR929项目机身及尾翼结构联合定义阶段启动会上入选国产大飞机CR929项目中后机身、后机身前段与后段三个工作包;二是其建设的单体规模10MW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应用示范项目运营一周年,累计发电超过约1100万千瓦时。按照运营时间25年计算,项目累计收益约2.2亿元,节约燃煤约1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 万吨,为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和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中国建材集团正在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01 回顾2020:五大亮点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记者: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宏观形势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等多重叠加局势,中国建材集团扛起央企责任,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请您回顾一下集团过去一年业绩情况和工作亮点。
周育先:过去一年极不平凡,我们全力克服疫情冲击、经济下行、需求波动等影响,奋力拼搏,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业绩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达700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薪酬、利息、税费合计社会贡献875亿元。回顾2020年的工作:
第一,打赢了抗疫经营两场战役。经营的数字刚才讲了,很靓丽的一份成绩单。抗疫战疫方面,我们在筑牢内部疫情防线的基础上,冲锋在前做了大量工作。第一时间鼎力驰援火神山、雷神山等近百家医院,紧急提供10余种高新材料用于抗疫一线,北新建材荣获了“中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第二,整合优化协同效应凸显。去年我们按照“两材重组”既定的“三步走”计划,有序开展了水泥、工程服务、新材料业务的整合,推动“三足鼎立”业务格局进一步优化夯实。
第三,锐意改革激发活力。我们积极探索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确立了集团和总部“4335”指导原则,明确了总部战略引领、资源配置、资本运作、风险防控、加强党建的五大职能,推动集团上下梳理战略、明确主业。我们探索从管资产转到管资本,建立了一支优秀的股权董事队伍,通过派出董事真正去管资本的流动性和收益的收取。我们出台了中长期激励机制,制订5类8种激励“工具箱”,不断完善“三能机制”。我们还全面部署改革三年行动,明确8个方面58项重点改革任务,新增3家科改示范企业,全面完成专项改革试点工作。
第四,创新成果丰硕。我们发挥26家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的优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工业大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多项实力奖项,累计有效专利突破1.35万项。一方面完成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创新,为嫦娥五号、北斗导航、乌东德大坝等提供新材料,还有高性能碳纤维助力国产大飞机,研制可靠的存放高放射性物质的新材料等。另一方面完成围绕集团主产品的创新,成功实现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工业化生产,西宁碳纤维项目首条线一次性试产成功,突破85米、86米长全玻纤海上风电叶片,全球第三家用热等静压烧结技术自主研发生产氮化硅陶瓷轴承球,成功生产出中国首片8.5代大屏幕TFT玻璃后市场导入顺利。
第五,党的建设在大战大考中切实加强。我们全面完成了国资委党委政治巡视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定点扶贫的5个区县全部脱贫出列,举办的“善用资源日”开放活动开创了行业先河,全球品牌价值排名大幅提升84个名次至第 269位。
02 解码2021:五大方面引领高质量发展
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建材集团今年有怎样的判断和计划?
周育先:2021年从大背景来看,整体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无论基础建材、新材料,还是工程技术服务,我们的三大板块机会还是蛮多的,我们是比较有信心的。对于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培育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长,聚焦创新,统筹环保、发展和安全,用创新实施好基础建材的产业基础再造,用新材料助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用工程技术服务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继续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发挥改革关键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记者: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强调要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这句话非常契合中国建材集团。因为中国建材集团一直是国企改革的先锋,还承担着9项央企试点工作。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第二年,请您介绍一下集团在改革方面的规划。
周育先:我们一直是国企改革的先锋,有9项改革试点,到现在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我们要按照国资委要求力争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有两大项工作:
第一,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工作。从总体思路讲,是要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为产业投资逻辑,落实好集团和总部两个“4335”指导原则,从提升治理能力、完善管控体系、优化资本布局三个方面契入,打造材料产业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将中国建材集团建设成为中央企业中唯一一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造集团。从具体工作来说,一是按计划完成水泥、新材料、工程服务、物流贸易业务板块整合,解决同业竞争,提高协同效益;二是围绕战略盈利对现有产业布局进行系统梳理评估,聚焦主责主业进行市场化资源配置,探索一套适合建材集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做好存量盘活和增量投入,真正强优势、补短板。
全面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第二,全面部署改革三年行动,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中国建材集团一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范,过去我们主要是对外的联合重组,今年我们要加大集团内全资二级企业、二级以下全资科技型企业的混改力度,加快股权多元化。比如凯盛科技是非常优秀的一家全资公司,去年有1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10多亿元左右的利润,我们可以通过股权多元化完善治理结构,让这家公司在发展玻璃新材料的征程中跑得更快、跑得更远;中国建材总院是建材行业的“科技摇篮”,要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分散创新风险,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应该适时放开股权,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发展的活力。
记者:我们知道这些年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业务发展很迅猛,“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在不断优化,在您刚才提到的梳理现有产业布局中,对新材料业务有什么规划吗?
周育先:刚才讲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尤其是你提到的新材料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基础建材的投资模式并不适合每一种新材料的产业化,原因是基础建材市场容量很大、消费需求面也很广,比如水泥全球需求是40多亿吨,玻璃纤维全球需求是1000万吨左右。新材料做成果转化,受限于市场规模等因素,投资者积极性不足,仅仅通过并购发展是有难度的。而且往往一种新材料的转化还会存在不确定性,第一研发时间周期长;第二技术、产品有可能被替代,比如多晶硅就被单晶硅替代;第三市场导入过程长,需要加大市场开发和导入的力度,去引领消费或去替代原来的产品;第四产业化后规模上去了,如果成本不下来还是会失败,比如有的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可行报告中的价格,等到建成时价格已下跌30%,等第二条线建成时价格已下跌50%,如果要盈利,就要不断地完善技术、降低成本。
2021年,我们要继续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机制,最近我们强调产业投资要遵从做产业的规律,在成果转化的前期阶段,我们要分散风险,不只是自己投资,还应该吸引社会上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参与进来,既募集到了发展所需的资金,也获得了市场化的活力和机制,又分散了项目失败的风险,当然也要放弃一部分可能的高收益。当项目产业化的中期或相对成熟期时,我们再“买”回来。虽然这时候要更贵一点,但作为产业投资公司,我们更在乎产业的可持续长期发展。我认为,这才是产业投资公司的运营逻辑。我们去年做了一个尝试,成立了一个10亿元额度的专项基金,投资山东的一个第三代半导体项目,我们作为参股,其余是VC和PE的投资,目前正在科创板上市。这样,上市的收益与其他股东共享,我们真正要享受的是后面规模化之后的产业收益。
第二个方面坚持创新核心地位,释放发展新动能
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建材集团非常重视创新,也一直是行业的创新典范,2021年有哪些创新方面的措施?
周育先:创新是我们的第二项重要工作。2021年要做三件事:
第一,勇担国家责任,加快攻克重要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中国建材是央企,承担国家责任是义不容辞的。最近国产CR929项目机身及尾翼结构联合定义阶段启动会在中国商飞召开,中国建材入选了中后机身、后机身前段与后段三个工作包,成为一大亮点。此外还有像刚才说的探月工程、乌东德水电站大坝等国家重大工程,我们会继续做好。
自主研发并产业化的高性能碳纤维助力国产大飞机制造
第二,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在中国建材讲创新,我会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是创新是大概念,不只是科技创新,还有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都非常重要,其中管理创新也是中国建材非常好的亮点,比如三精管理、“2422”压减、八大工法等都是非常有效的管理创新的工具。二是科技创新不只是新材料的创新,基础建材水泥也一定要科技创新。水泥业务是我们集团的压舱石,要想水泥产业综合竞争力发生质的提升,必须要加大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端化就是要在特种水泥上下更大功夫,助推我们国家抢占特种水泥的制高点。智能化就是使我们水泥整体的制造技术、装备控制进一步提高,在目前已有的智能示范生产线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智能化的进程。绿色化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列入中国建材集团“十四五”规划,这是我们的第三个方面工作,下面再详细说。新材料方面,我们肯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推动新材料业务提高良品率、加速市场导入、提高产出规模。我们的高性能碳纤维、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锂电池隔膜、氮化硅陶瓷、低介电超细电子纱等都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
中国建材集团创新驱动实现新材料业务蓬勃发展
第三,进一步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最近我们在研究制定有效的激励办法,要在过去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务等领域A类、B类创新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形成使创新成为材料投资集团长期盈利的坚强支撑的商业模式,并使之越来越清晰。中国建材集团有一批与主业关联不强的C类成果,可以引进社会资本,用市场化方式推动这些成果产业化。中材高新人工晶体院在山东济南启动建设专精的人工晶体双创基地,目前吸引和孵化20余家企业,大幅提升了技术转移的质量,缩短了转移周期,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创造更大财富。
第三个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排头兵
记者:您刚才提到第三个方面工作,新的一年集团已经将研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列入“十四五”规划重点内容。请您介绍一下集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部署情况。
周育先:最近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论述非常多,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习近平总书记7次在重大场合就“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总书记代表国家向全世界人民做出的承诺。作为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坚决做好贯彻落实。
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到98亿吨,居全球第一,其中工业是碳排放重要领域,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占全国总排放量70%左右;而建材行业排放量约占到全国排放量的16%以上,中国建材集团作为最大的建材产业集团,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建材集团“十三五”以来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35%、57%,降幅远超过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减排目标;特别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来集团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得到不断提升、责任进一步压实,全面加强集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新春一开班安排的第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就对碳达峰、碳中和作了专题报告,集团党委常委也都一一进行发言表态,一致表示要作建材行业减碳的排头兵。
2021年我们重点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积极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带头降碳减量发展源头消减。这方面我们已经在做,也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技术进步,深化绿色制造,提高能源效能,开展能源替代,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协同处置固废,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降低碳排放。
第二,要积极发展风机叶片、光伏玻璃等新能源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也为行业和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储能蓄力。今年我们加大了光伏玻璃、碲化镉发电玻璃等玻璃新材料的投入,强化市场导入,加快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上周凯盛科技世界单体规模最大10MW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应用示范项目运营一周年,累计发电超过约1100万千瓦时、收益约900万元,为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
第三,要开展碳资产管理,做好全国碳市场的入市准备。碳指标对集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资产,既然是资产就需要管理,就要想办法流动。我们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碳减排。
第四,中国建材集团有非常多的非煤矿山,要积极建设绿色工厂和矿山,探索开发森林碳汇,研究应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为实现碳中和做好技术储备。
第四个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并行
记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集团在数字化领域的实践探索和成效。
周育先:最近数字化是比较热门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今年的第四个方面工作。对中国建材集团来说,加快数字化发展主要是两部分内容:
第一,产业数字化方面。中国建材集团拥有研发、设计、生产三位一体优势,拥有方案设计、算法研究、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专业团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技术、水泥边缘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工业视觉算法,建立了以大数据及工业互联架构为主的智能化系统,尤其是在水泥、玻璃、玻纤等方面投入比较多,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建成了一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目前我们的运营管理系统覆盖率达66%,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67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个,智慧工业管理全球80条生产线。产业数字化在中国建材集团是深入人心的,通过数字化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效率更高、竞争力更高、成本更低。
比如,2020年年初,法国一家著名水泥公司更新升级一条运营60多年的水泥生产线。我们派出的是无人机,以激光扫描采集结构数据,生成点云模型,传回北京,然后进行三维设计;工厂安装也做到了现场施工和智能模拟的高度一致;最后交付给法方的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比如,我们在槐坎南方建了一座绿色环保的智能化水泥工厂,整条线有1万多个监测点,包括能源、温度、安全、排放等各方面的传感监测,汇总成了整个云平台的自动化控制。再比如,我们在浙江桐乡建设了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基地,实现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引入157项创新应用与技术,成功打造了联网率达98.6%的工业4.0智能工厂。
中国建材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视频
第二,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2020年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找车”物流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疫情期间,我们生产的原料运不进来,产品也运不出去,集团了解到宁夏建材有一个“我找车”APP平台。这个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工业互联网+网络货运”,打造了一个集物流运输、车后市场和供应链金融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打通了人力、物资、物流、数据等全要素,最后形成一个共生共享多赢的解决方案,要做一个让社会放心、货主安心、物流企业舒心、司机暖心的物流平台。这样司机不用面对面接单,通过App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就近找到业务,排队时间变短了,从数小时缩短到十几分钟,单位物流成本也下降2元/吨-5元/吨,很受市场欢迎。
国资委加快企业数字化发展调研座谈会在中国建材召开,对“我找车”物流平台给予充分肯定
在春节前召开的国资委加快企业数字化发展调研座谈会上,我们展示了“我找车”数字化商业模式和运营系统,国资委翁杰明副主任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找车”物流平台探索了较好的数字化商业模式雏形,实现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体系联通,做到了产业链、物流链、资金链的三链结合,希望集团未来要坚持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探索“双百企业”改革和数字化发展的新经验。
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以价值效益为导向,扎实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进数字产业化证券化,做好做优“我找车”智慧物流平台,培育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龙头企业。目前“我找车”平台已上线38万辆车,5年内目标是注册车辆超过200万辆,年收入可能超过百亿元。下一步我们会完成内部增资和对外的A轮、B轮融资,这个平台具备很好的成长空间。这也是我们拥抱数字化、深化企业内部协同的一个侧影。
第五个方面全面开展好建党百年庆祝活动
记者: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波澜壮阔,学习宣传党的历史任重道远。中国建材集团安排部署了哪些学习和庆祝活动?
周育先:党史学习教育是今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月20日党中央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3月1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了中央企业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3月9日中国建材集团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资委党委决策部署,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下一步会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也会安排开展“党史大讲堂”系列活动。目前集团上下已经纷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做好规定动作,创新做好自选动作,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中国建材集团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
关于建党百年活动,集团已经策划了多项活动。第一项是开展集团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自2002年以来,建材集团在定点帮扶的5个区县共投入扶贫资金4.5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00余个,先后派出83名扶贫干部,累计脱贫65.2万人。第二项是开展“健跑百年路奋斗新征程”主题活动,围绕建党100周年,选择100个城市的100个红色基地,开展健步跑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切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爱企热情,激励他们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第三项是建好用好“善用文化中心”,拉近企业与员工、社会间的距离,征集广大干部员工的书画、篆刻和摄影作品,展现中国建材人的优秀文化情怀。此外我们还会征集一批故事、微电影、重大事件图片,也会有演讲比赛、集体和个人评优等,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建党百年庆祝氛围。
03 展望“十四五”:以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的第一年。围绕“十四五”发展新蓝图,集团有哪些发展规划?
周育先: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集团要全力以赴,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等方面加大力度,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对于“十四五”如何发展,我们非常重视。去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国资委要求,集团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初步版本,开年已经大规模开展了一次专门讨论,目前还在继续完善中。
集团“十四五”规划大的框架是“一二三四”:
一个核心定位——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
两项指导原则——集团和集团总部4335指导原则;
聚焦三大核心业务——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
强化四大保障——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赋能发展、以国际化促进发展、以党建引领发展。
其中,在业务板块发展方面:基础建材业务要优化升级,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材料业务要大力发展,方向是高端化、量产化、全球化;工程技术服务要巩固提升,方向是全球化、属地化、多元化。
在指标方面,到2025年,集团在质量效益、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提升和优化,具体的指标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要与国际先进对标,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增强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制造业强基补链的能力,打造一批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深”领军企业,同时员工的收入也要确保同步增长,增加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中国建材集团多年发展积淀下深厚的企业文化,我们注意到集团近期发布的《文化手册》中又增加了“材料创造美好世界”这一企业使命。请您介绍一下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周育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中国建材集团一路走来,创造了一部不忘初心、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辉煌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高度的国企责任,铸就了中国建材集团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包括“善用资源、服务建设”核心理念,“创新、绩效、和谐、责任”核心价值观。这套文化体系激励着中国建材人一路攻坚克难、自立自强,让我们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材联合会提出“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新使命新目标。中国建材集团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通过全级次摸底调查、重新升级企业文化体系,就是要展示集团承载着国家责任,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硕的成果,更加清晰地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我们怎么做。基于当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和业务实际,我们增加了“材料创造美好世界”这一企业使命。
中国建材集团作为材料研发者、制造商和服务商,我们要致力于高端、智能、环保、安全,提供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丰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材料创造美好世界!